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历史就是用来遗忘和改编的



冯小刚这一生都会用来后悔,如果他除了钱之外还有电影人的追求的话。因为没有几个导演,这一辈子有拍摄这样一个题材的机会。中国一共也没有几个国难,那么复杂的一段历史,将亿万中国人卷入的旋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灾难面前,每个人的选择……它本可以拍出一部真正经典的电影,但就被这样轻易浪费,在冯导眼里,它只值五个亿。
打四星,纯是相对水平比较而言,我给无极都会打三星的,吹捧的话就不说了,冯导都“国民导演”了,再吹就把他吹炸了。所以我只说不好的。
其实两种意见后面代表着两种角度。有人认唐山大地震是历史,就应该能表现真实,至少应该根据真人真事来改编。有人认为唐山大地震是电影,电影只要让人哭了就行了,至于是不是编的,有没有反映事实有什么关系?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我要真实不会去看记录片?”
不过请问一下,有多少人去认真找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书和记录片去看的?能找到多少?去找汶川的,又能找到多少?看完了,你们会哭吗?
太多的事情,已经随死者而去。而活者亲历所见的,很多都深埋心底,说出来的,在经历一次次改编后,一次次为艺术和思想服务后,也可能面目全非。
一段人与灾难博斗,而且根本谈不上胜利的惨痛历史,在电影中被轻巧的偷换成了女儿与妈妈间的矛盾,婆婆与媳妇的矛盾,继父与继母间的矛盾,女主角与负心男友间的矛盾……生活剧中常见的各种家庭矛盾,让你如同在看那部室内剧《渴望》。而真正的矛盾——人与灾难,则被抛弃了。
从地震到方家住进新搭的木棚,这中间本来有无数震憾人心惊心动魄的事,但是,竟然直接跳过去,就开始讲震后了。
那它为什么不按它的小说原著叫《余震》,不按它的英文名叫《震后》,一定要叫《唐山大地震》呢?因为制作者心里也门儿清老实叫《震后》的话不可能有高票房么?所以不管怎么样先拿名字把你骗进影院,钱先拿到手再说。反正有了票房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中国导演忒幸福了,国产历史大片太好拍了。找个《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剧情,再扣一个大国难的题材,票房就到手了。
那么《集结号》当初直接改名叫《解放战争》,搭上主旋律快车,让政府投资,逼全明星免费出演,票房不是更高?反正不用研究历史,找部能弄哭人的小说就行了。历史不够催泪,就编个能催泪的来,真实卖不了几个钱,那就给他们上假的。
怎么那些真实的记忆反而不够苦情,不够让人哭么?还是另一种原因——太悲惨了,太让人不能接受了,所以要回避、和谐、修改?


—————引用一篇作者韩松的博文———————————
7月27日,我国最权威的新闻机构发表了一篇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的报道,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唐山地震30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继祥说:“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我看了十分震惊,一位市委党校的副研究员,怎么可以从他口中说出“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的话呢?!这话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都是冷酷的。我实在不明白,连造成24万人死亡的地震灾难的惨痛都不愿去记得,又该怎样把所谓的“抗震精神”进行“理论上的升华”?!
看了这篇新闻,我又一次想起了30年前的今天由同样一家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那篇题为《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的消息,是对唐山地震的第一篇报道,对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一笔带过。
这大概是为30年后的“遗忘”埋下伏笔了吧。我是越来越相信唐山大地震是真的不曾发生过的了。
当然了,没有发生过的不仅仅是唐山大地震了。从鸦片战争到文革,最好也都不曾发生过才好,中国人经历的一切惨痛和苦难也都是应该忘得一干二净的,留下来的仅仅是“一往无前战胜困难的伟大精神”。
————————————————————————————
“对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一笔带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唐山大地震》 
抹完眼泪之后,有多少人会想去真正了解过一下那段历史,对比一下电影究竟忽略和无视了些什么。
在这部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中,我们看不到:
1976年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
震前究竟有没有过地震预警,那么大伤亡是天灾还是人祸?有人需要承担责任吗?
在唐山,在陡河,在开滦,那一刻谁在战斗,谁逃走了,谁苦苦求生,谁趁火抢劫,人性在灾难中如何现出两面?
在灾难后历史是否真正得到了反思,下一次灾难来时是否可以不重演悲剧?
有一些人与事,可能就连唐山人自己都已经淡漠,但这不是它们被忘记的理由,因为在当年,它们曾真实的挣扎过,存在过。
据说“唐山市委书记赵勇几乎参与到整个创作过程。唐山市市长陈国鹰作出批示,原著中与主旋律不相契合的部分,一律要改,改成在主旋律上能够接受的。”“唐山方面不同意,冯小刚是没办法开机的。”
如果唐山(的领导们)需要的就是遗忘、回避和改编,那么,我们还得指望从哪看到真实的过去。
不过,冯小刚仍然不能把责任推给领导同志,因为他热爱被领导,并且十分享受一部被阉割后的电影为他带来的名声和票房,动辄宣扬要拿五亿,要拿这样一部片与辛德勒名单相比,宣扬成“中国人的心灵史诗。”
中国人的心灵史诗怎么就那么好写?连历史都不用读,找部小说就能拍?
花一个多小时描写的震后部分,又是否真实的刻画了震后的生活呢?
断臂儿子出外打工,一转眼就开着名车带着美人回来,有多少残疾打工者有这样的幸运? 
女儿未婚先孕退学流浪,然后带着孩子一高兴就随便找了一老外嫁了去国外住花园洋房,又有多少流浪女能有这样的奇遇?
百万分之一的机率后,更大的神迹发生了,最后姐弟俩竟然在汶川坐在一个地方吃饭,就这么巧!
而原小说中一些女主角遭遇的苦难,更是因为“不美好”而被删去。


——再转一段李承鹏博文————————————


1976年的事情我还记得一件:那年我还很小,有天成都打金街上来了一个黑墩墩的小孩,十四五岁左右,他是专门打蜂窝煤的,就是把街坊家的煤渣子用一种铁模子打出成型的蜂窝煤,在那年代这是居家节约的好办法,很吃香。这小孩煤打得很结实,但不收钱,饭管饱就行,饭量奇大,一顿可吃五碗。我们不知其名就叫他五碗,街上常响起“五碗,打几个蜂窝煤”,就见他拎着煤模子跑去了,他吃饭的速度超过打煤的速度,有些像直接把一碗碗饭搁到胃里。
后来才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孤儿,前年全家跟着姐姐嫁去唐山,因为唐山当时的工资较高,后来碰上地震全死光光了,就剩他跑回广元老家,可老家遇大饥荒,都吃一种白色的泥巴叫观音土,五碗说,那土吃了就是肚子胀,想放屁又放不出来,乡里很多人就拉不出屎来死了。
五碗说起这事从来都笑眯眯的,看不出一点悲伤,他继续打煤,继续快速吃饭,他对生活很满意,对新住所的避风程度也很满意(那是街边一根空置的下水道管子)。他大概在打金街工作了两个月,后来就被抓走了,因为有天凌晨运送战备物资的军车经过这条街,掉了一些罐头,他从睡梦中惊来,很高兴地捡,被一枪托砸翻,带走。
本来他也没事,可后来遇上“严打”(这称呼当年就有),为了凑人数,就以抢劫军车名目把他算上,就崩了。这也是一个地震的孤儿,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吃饭,为了一个罐头,就这么交待了。当时执行枪决是要先在解放牌卡车上游街的,我见过他混在其他一些犯人中间站在卡车车厢上,鼻涕拖得好长,晶莹且不断线,还在笑,那笑容绝对真诚和幸福。可能是执行前吃了顿罐头饭。
这些是不能拍成电影的。因为这是真正的悲剧。
关于悲剧的悲剧是,即使这样拍出来,最不满意的不是有关部门,而是人民,因为这太像他们的生活了,他们是来看电影的而不是来看自己的,你理解吗,人民是花了币的。所以要拍的话,只能是五碗长大了,还办了属于自己的蜂窝煤加工厂,有一天在出门讨欠款时,发现客户的妻子正是自己的姐姐,而客户可能还是当初开军车的司机,天哪,亲亲的姐姐其实是没死的,她活得还好,只是多了一些皱纹,姐弟倾述着离别三十年来的衷肠……


————————————————


所以在精心的严格的改编删除后,电影中再没有一个坏人,再没有一件丑事,全是误会别扭。世界是多么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苦难,当然全是老天不好。一切从领导需要出发,一切从票房需要出发。
先把历史替换成虚构的家庭矛盾,又用童话般的好运和相逢来和谐掉这些矛盾,就在这样的模式化的“心灵按摩”中,人们忘记了真实的失去,接受了虚构的团圆,心满意足的离开影院,不再思索,不再疑惑,真的以为一切都过去了。
因为人们潜意识中就是希望忘记苦痛,忘记真实,忘记教训,忘记责任,直到——下一次悲剧的来临。然后,痛哭,哀号,埋葬,忘却,抹杀,篡改,再直到下一次悲剧……周而复始。
我不是只针对《唐山大地震》,我针对所有这类的历史片,打着历史的旗号,然后开始编造。假的人物,假的事件,假的语言。于是当年的历史真实就渐渐被忘记了,只记得电影要灌输给你的。唐山大地震还是这么近的历史,就能这么干,那些描写五十年前一百年前的历史电影,要看到真实就更难了。电影人不该担负诚实的责任?那难道要靠历史课本?
如果只以票房论英雄,不论是否偷换了历史。那么也就难怪我们的成功学中没有诚实二字。也就难怪我们永远活在虚假中,连为之哭泣付费的东西都是假的。
因为真实的苦难总让我们麻木,压抑,逃避。只有虚构和改编后才能让我们“享受”的哭泣。因为精心编排的矛盾最后终能化解,一切苦难最后都变成了原谅与团圆,付完钱我们还要感谢国家和导演,让我们终于忘记了历史,只记住了主旋律文艺。
伪历史大片比恶俗的奇幻片更加恐怖,后者我们至少知道那是假的。前者也会有一部分人知道那是假的,但是小朋友们哭完了会以为那就是历史的全部。于是,再过一些年,真实就被埋葬了,只有虚假恒久远,一部永流传。
Read more at movie.douban.com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人生规划和GTD——“知”、“得”与“合”


作为《小强升职记》的读书感悟,给我自己。作为分享,也送给或许需要的给你。
我不知道你是否真的需要。但我受Amy师姐等一众人的影响,已经爱上了分享。呵呵,话也可以倒过来说,其实分享也就是爱。(个人感悟,参照《少有人走的路》对爱的定义。)
本文如题,主要是分享与探讨人生的规划与GTD系统。由于能力有限,如有不解请善用搜索,同时也欢迎探讨。(以下很多图文非本人原创,感谢大家,如有侵犯,必定修改。用得最多的,就是《小强升职记》里面的东西了,毕竟是本文是读书后的产物嘛。)

一、何为修

人生是一个不断认清自我,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即: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借用徐公子胜治的话: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合来处去处。为修。(出自《神游》)。
先个人重点解读一下里面的关键词:(来处去处不解释了)知、得、合。知便是知道,合就是结合。得是什么呢?思考了一下,还没想清楚,姑且算是内心真正的认同吧(因为知道和认同不同)。
这里的认同,是对自己的彻底认识,无论好坏。因此,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比如伴随着内心的痛苦,因为你不但要知道,而且要认同并承认自己有很多缺点。因为你不是无所谓,因为你是在追求个人的成长,你看到自己如此多的缺点,必然会痛苦的,否则就是不够深刻。(读《少有人走的路》感悟)
整句话合起来就是:知道自己的来处去处,接受自己的来处去处,并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行动)。这就是修炼。
对我而言,我通过人生规划“知”和“得”来处去处,借助GTD系统“合”来处去处。

二、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

如何“知”、“得”?通过人生规划。
1、通过目标,看人生规划的重要性
对人生的规划也就是为人生设立目标
1953年哈佛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结果影响的调查,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哈佛大学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5年前25年后
3%有 清晰而且长远的目标的人一直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 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上层,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达成,成为行业专业人士,有很好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等
60% 目标模糊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层或下层,尽管能够安稳地生活,但是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27% 没有目标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得十分不如意,不断抱怨社会和他人,经常失业,家庭也不幸福。

这说明目标对人的成功很重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作用?
这是因为目标有以下作用:
  • 它给人以明确的方向感,使人充分了解自己每个行为的目的。
  • 它让人清晰地评估自己的行为,进而正面检讨自己的行为。
  • 它让人从忙乱中转移到自己的工作重点上。
  • 它让人更关注结果,产生持久的动力。
  • 它能激发出人的潜能。
(案例出自《小强升职记》,觉得很合适,便拿来用了,再次荐书。)
2、超越目标,规划不仅仅是目标
百度百科曰: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规划,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本人对目标与计划的理解是,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站立的高度不同,视野的开阔度不同。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目标,一般都是短期的。而规划,一般时间跨度都是中长期,因此很自然地,不同的时间跨度要求我们用不同的视野来考虑问题。
但目标与规划更是一脉相承的,短期的目标应该服从中长期的规划。否则,就是南辕北辙了。规划也失去了意义。
人生规划,重点在于高度的变化。
3、六个高度
对于工作和人生的规划,戴维·艾伦提出了“六个高度”的概念。它们分别是:
戴维·艾伦提出的“六个高度”
  • 原则(五万米):
    这是最高的高度,这是个人自身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的。
    举例就是:生命意义探索、个体价值澄清、使命寻求、人格特质等。
    需要思考的是:我是谁?我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 愿景(四万米):
    中长期(3-5年)规划。
  • 目标(三万米):
    比愿景更细化,一年以上计划。
  • 责任范围(两万米):
    工作上的角色,如销售、管理、产品开发等,生活中的角色,家庭、
    个人财务、 精神层面。于是便有任务要执行,以拉近现实和期望的距离。
  • 任务(一万米):
    需要一个行动以上才能完成的事情。
  • 下一步行动(跑道): 下一步需要做什么?
六个高度,就是帮助我们“知”和“得”来处去处的工具。(而帮助我们“合”的GTD系统稍后再探讨。)具体而言,原则(五万米)就是要我们知道自己的来处去处。既是对现实中自我出身的追溯与未来发展的思考,更是在心灵上的一种哲学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原则的五万米高度,让我们看到我们最终的去处——按照计划,将会走到哪?
定下了这六个高度还没完,还有很重要的注意事项。
4、检视
苏格拉底说:“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规划完,计划完之后,重在去执行与检查执行的情况,也就是检视。正如规划有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高度也有不同的检视周期。下面是twhsi的心得:
  • 下一步行动:也就是跑道管理,每日检视。
  • 任务:10,000ft,每周检视。
  • 责任范围:20,000ft,每月检视。
  • 目标:30,000ft,每季检视。
  • 愿景:40,000ft,每年检视。
  • 原则:50,000ft,人生有大的转折点时检视。
好了,人生规划就这样。划出了道路,重在要去走。规划是“道”,下面是帮助我们执行的“术”——GTD系统。

三、合来处去处

如何“合”来处去处?过去已成历史,现在正在进行,未来已有规划。靠什么来连接现在与未来?行动!然而,现代生活,大家总是抱怨事情太多,以至迷失了方向。人的惰性,更是让前路艰难重重。有了地图,还需要工具。GTD系统,正是帮助我们奔向理想未来的越野车!
1、什么是GTD?
GTD即Getting Things Done,中文直译就是“把事搞定”。来自于David Allen 戴维·艾伦的一本畅销书《Getting Things Done》,国内的中文翻译本叫《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David Allen将GTD总结成为一种将繁重超负荷的工作生活方式变成无压力高效的时间管理系统。
2、如何GTD
目的是提高效率,方法是一时一事、对时对事,工具是清单系统。(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高效的保证。“多任务”的坏处可见我之前的一篇唠叨文:从心猿说到多任务
GTD的清单系统不同于普通的待办事项清单,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GTD系统的设计,必须具有两个部分:收集篮、待办事项。
为什么是两个部分,而不是一个待办事项就完事了呢?这就涉及到GTD的一个理念:当事情可以在两分钟之内完成时,马上去做。
于是,流程便是这样的:收集要做的事,放进收集篮。完成后检查收集篮里面的项目,如果事情是两分钟内可以搞定,就搞定它,如果不行就把事情放入待办事项清单。
这样就保证了头脑中不会充斥着很多事。清空了头脑,达到一时一事。而通过其他清空,让非两分钟项目可以在适合的时间完成,达到对时对事。
GTD系统流程图
3、建立自己的GTD系统
对GTD有了简单的理解后,让我们来建立自己GTD系统。GTD系统的建立应该根据个人情况,比如“便利贴女孩(先生)”、“邮件狂热”、“交际花(草)”和“掌柜的”这几种人的GTD系统肯定不同。现在介绍的是“3+1”清单系统,比较大众化,可以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自行调整。
“3+1”清单系统如下:
“3+1”清单系统
如上图,此“3”指的是“将来某清时/也许清单”、“待办事项清单”和“项目清单”三个清单。而“1”则是收集篮。以下是详细介绍:
  • 收集篮
收集篮顾名思义就是收集我们的想法的地方。可以收集什么?可以收集平时生活中迸发的灵感,以便实施。对于这个清单,我们要做到的是每日清空。
经过我们对收集篮里面项目的思考(也就是孵化),那些事项要被赶出收集篮,那么它们将何去何从?有3个归属。
  • 将来某时/也许清单
这里面的事项都不是可以在短期内实行的,或许未来也不会去做的一些事。(如果长时间不去做,就删掉)因此一般而言,这里放的都是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
  • 待办事项清单
不言而喻,放在里面的事都是要去做的事。这里的事属于重要不紧急的事,但要好好安排一个时间去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的事要是能执行的,也就是说属于“下一步行动”的事,如“查收电子邮件”,而“制定新产品销售策略”就不是了。
  • 项目清单
其实这个清单也算是待办事项清单,只不过,这里的事依然重要,却更不紧急。因此,这里面的清单还需孵化,把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下一步行动”。上面提到的“制定新产品销售策略”就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分解为:“针对产品做市场调研”、“调查同类产品的销售策略”等的子项目,然后子项目再分解出具体的“下一步行动”。
注:重要与紧急的判断,可以参考下面的“四象限法则”。重要与否的判断标准:是否符合人生规划,是否有利于实现人生规划。
4、配合GTD的技巧、工具
仅有上面的理论还不够,下面要补充一下很有用的技巧和工具:四象限法则和日程表。
  • 四象限法则
所谓“四象限法则”,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Stephen R. Covey)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理论,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方面的不同程度进行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重要而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而且不紧急。
四象限法则
这个法则很多人都知道,但没有用好。其实上文已经涉及到这个法则了。现在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确知道的是,最重要的两个象限是第一和第二。这是一个思维陷阱。我们已经很清楚地标明了这两个象限属于重要,但还是有人没把重心放到这里。他们往往忽略的是第二象限,这是他们误以为紧急就是重要的。其实,如果第二象限没处理好,那些事情很容易就进入第一现象,成为了既重要又紧急了,这就令人焦头烂额了。不过这可以通过在平时重视第二象限来避免。
配合GTD系统,第一象限的事不进入收集篮和清单,马上去做。第二象限的事,应该进入项目清单。第三象限的事,先检查能否委托他人,如果不行只有自己去做。第四象限的事,用调剂生活,可做可不做,切不可沉迷。
补充一点,遇到紧急的事要中断当前工作时,一定要保存当前工作的进度,如马上记下思路等。
  • 日程表
这里的日程表,特指是手机等电子工具,可以自动提醒的日程表。对于日程表,本人认为可以结合待办事项清单,用来安排第二、第三象限和一些特定需要在特定时间去做的事情。这些事情都不是太紧急,首先有了给我们安排的基础。第三象限的事,还有种情况就是委托了别人去做后,要定一个时间去检查效果。
对于GTD初学者,在还没养成经常检查清单的习惯前,设置好日程表是很必要的。
5、具体实现方法
这个网上太多了,不过无非都是两种:纸笔和电子。
  • 纸笔
纸和笔最大的优点就是随心所欲。携带方便,经济实惠,这八个字是我的理解。纸和笔的配合,一切思绪都无所遁逃,没有记不下的,只有想不到的。顺便反对一下一个不好的倾向,GTD目的是为了高效,纸和笔是为了随心,不要盲目跟风买所谓的高级的很贵的GTD专用本子和笔。最好用的本子应该是根据自己要求,DIY的。
  • 电子
电子主要是电脑和手机。电脑只适合全天几乎都坐在电脑前的人如白领。但电脑上的软件也是功能最强大。手机就适合每天在几个不同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如学生。手机无论什么配置,只要能够输入就可以。当然,智能机是首选。随着手机和云技术的发展,用手机来进行随时随地的GTD越来越流行。

四、是为修

本来还想以自己的情况作为案例,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但在写的时候,发现还很不成熟,便不发了,以免误导。
快要写完这篇长文了,我有点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我更多地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幼稚,还有很多东西不清楚,而知道了的片毛又无法很好地融会贯通。
以上就是本人关于人生规划与GTD浅薄的见解了,对于这两者,我的结合还不好,革命尚未成果,小弟还需继续努力。我将继续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实践研究。
个人的成长,永远也不够。不断提升方为正道,这样生命也更有意义。
是为修。


本文转载自 

2010年8月22日星期日

得了痛病该不该到处诉苦





       前几天去医院探望母亲。病房里一共住着两位病人,我母亲是骨质增生,而那位是脑血栓。那位病人的丈夫天天来看望她,给她带来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还有她最喜欢吃的东西,照顾的非常细致。并且那位丈夫还非常会逗人笑,然而却不是做作的讲笑话,说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琐事。要是从其他人口中出来,必然平淡无奇,然而他却将人逗得捧腹大笑,言语间透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感。
         一次他偶然谈到一位患了痛病的老婆由于到处诉苦致使孝顺的子女最后都懒得理她的故事,妻子听了感觉到不自在,便开始抱怨丈夫的不关心,照料不到。这不抱怨还没事,一抱怨便把丈夫集了一肚子的怒火给激了出来,恶狠狠的说道:“你就像那位老太婆一样,迟早会把孝顺的子女气的不搭理你”,随后便起身而走。
       丈夫虽然走了,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得了令人难受的痛病到底应不应该到处诉苦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思考一下得病的原因,一个是自身的原因如下

  • 平常不注意保护身体
  • 没有好的或正常的生活、饮食习惯
  • 不锻炼身体
  • 不进行定期体检
这个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另外还有可能是想车祸之类的意外事件导致身患疾病,这个是意外事故,谁都不想碰到。
        到处诉苦当然也有它的好处,首先,它能减轻病人的压力,痛苦都分享出去了,压力自然会小一些;再者,如果自己的倾诉有人倾听的话,自己会有一种被接受、被尊敬的心理安慰;
同时,诉苦也能够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将注意力聚焦在诉说上,有关痛苦的注意力就会减小,当然也会好受一些。
       然而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一样,你如果天天逢人就诉苦,就像祥林嫂一样,你以为你的子女会接受吗?还会保持耐心来探望你,照料你吗?可能会有这样的子女,但那会是你的子女吗?那可是万里挑一的,有这样的子女真是太幸福了。
      你能接受到处诉苦的病人吗?我可不能,最起码,那种天天逢人就诉苦的“祥林嫂”我是绝对不能接受的。